對中小學生的閱讀,先是教育部製定的《義(yi) 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(2022年版)》(以下簡稱《課程標準》)將“整本書(shu) 閱讀”作為(wei) 六大學習(xi) 任務群之一,納入了拓展型學習(xi) 任務群。緊接著,今年3月,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了《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(shu) 行動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,其中再次提到要重視“整本書(shu) ”閱讀、沉浸式閱讀。
主管部門多次提到整本書(shu) 閱讀,深意何在?筆者以為(wei) ,在如今的網絡化時代,信息的碎片化益發凸顯,很多人認為(wei) ,再熬神耗力地去讀整本的紙質書(shu) ,顯得尤為(wei) 不合時宜。其實,這是對閱讀的誤解。眾(zhong) 所周知,中小學生閱讀是打精神底色的閱讀,如果在這寶貴的年華裏,不重視閱讀的基本規律,而是采取東(dong) 鱗西爪的辦法,不但不能讓自己的閱讀有科學的、厚重的積累,還會(hui) 使自己的知識體(ti) 係呈現蒼白,對世界的認知呈現片麵和狹窄。
《課程標準》和《方案》強調整本書(shu) 閱讀,是抓到了中小學生閱讀的難點和痛點,也是破解知識碎片化的一個(ge) 利器。對此,《課程標準》對九年義(yi) 務教育的4個(ge) 學段的閱讀分別進行量化。總體(ti) 看,適中適量。如七至九年級,每學年隻閱讀兩(liang) 三部整本書(shu) ,其他學段隻是字數要求,沒有本數要求。
中小學生要把有限的閱讀時間用好,就要讓整本書(shu) 閱讀見實效。因此選擇什麽(me) 樣的閱讀方法尤為(wei) 重要。筆者建議可以采用“慢火細燉”法。
如同有的優(you) 質美味,需要“慢火細燉”才能奏效一樣,對一部經典作品的閱讀也需要“慢火細燉”“細嚼慢咽”。千萬(wan) 不要為(wei) 了完成所謂的閱讀任務而快速地翻閱一下,淺閱讀對閱讀積累無益。
“慢火細燉”用古人的話說就是“熟讀玩味”,即放慢速度、反複咀嚼,讀懂、讀通、讀透、讀細、讀全。要達到這些目的,讀經典最為(wei) 便捷。對尋找出的經典,一定要有“攻城拔寨”的勇氣,把名著當作一座高山,有毅力、有技巧的人,才能成功登頂。其實,經典是一座座富礦,從(cong) 哪裏挖掘,都會(hui) 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喜悅。因此,經典至少要讀三遍,有時甚至更多。當然,閱讀者也要克服對大部頭名著閱讀前的恐懼心理,有關(guan) 部門應在書(shu) 目選擇、專(zhuan) 家指導、教師答疑等方麵予以協助。
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認為(wei) ,“閱讀經典,要的就是那種了解、思考、涵養(yang) 的過程。這是‘養(yang) 性’,也是精神成長的必須途徑。”在這一看似艱苦的過程中,“有一份超越,有一份尊崇,盡可能調動自己的感覺與(yu) 靈性去接近、去理解,就能深入堂奧,高雅的興(xing) 趣就會(hui) 慢慢培養(yang) 出來。”
美學家朱光潛早在很多年前就建議青少年讀者要學會(hui) 精讀,一般的書(shu) 不需要碰,“多讀一本沒有價(jia) 值的書(shu) ,便喪(sang) 失可讀一本有價(jia) 值的書(shu) 的時間和精力,所以須慎加選擇。”他認為(wei) ,需要精讀的書(shu) 至少要讀兩(liang) 遍。如此看來,“慢火細燉”需要閱讀者潛下心來,心無旁騖地浸潤在經典中。
“慢火細燉”需要的是耐心和勇氣,一次讀不懂不要緊,可以跳過去再來讀。閱讀是一種量化的積累,你讀經典多了,自然會(hui) 有效地吸收其中的營養(yang) ,最終在潛移默化中化作自己的精神原動力,同時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、文化視野,提高文字的感悟力、駕馭力。
閱讀的“慢火細燉”,不但要求閱讀者閱讀前心中有規劃,閱讀中有思考、有感悟,閱讀後也應及時總結,最好寫(xie) 點讀後感和讀書(shu) 筆記。寫(xie) 作的過程也是再次歸納、完善認知、提升品位的大好機會(hui) 。如果能從(cong) 簡單的原生態閱讀進入到思辨性閱讀,那麽(me) ,閱讀經典的意義(yi) 也就達到了。
一個(ge) 人的思維厚度,就是在一本本經典的閱讀中加厚堆高的,把經典作品的深度、厚度讀出來,也是對閱讀者有效的精神洗禮和語言素養(yang) 的全麵提升。
信息來源: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